东华理工青年2020-05-28 09:02:04
大学当助教的日子令他久久不能忘怀,这4年期间,他泡在学校图书馆构建了书籍抽象世界和外面万事万物之间的广泛联系,“时常能读出灵感来。”如痴如迷的他读到兴奋处,有时竟三天两夜不睡觉,这是哲学的魅力还是对知识的渴求?“在哲学的言语中,可以联想到以前的知识,打通不同学科的联系,真正感受到人是机器,人是芦苇等思想的奥妙。”站在哲学的高度,总会窥见不同寻常的风景。在他看来,文学体式和人的一生息息相关。童年时代对童话与科幻的向往;热情洋溢的青年时期是诗歌般的玫瑰年华;中年时期多种角色的上演,面面俱到,恰似小说华年;壮年时期有了自己的性格,更多关注外界,是“形散心不散”的散文年华;晚年的不连贯思维,就是杂文年华。“读外国思想学术名著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英国式的旁证博引、法国式的沙龙对话、德国式的逻辑条理、美国式的系统论证”,对于这点,陈教授也颇有高见。
哲学不仅给人做学问的智慧,也给人做人的明灯,这点,他有不少感慨:“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做到无名有品、无位而尊,我觉得名和利没有很大意义,不能决定人的内涵,别人有需要我就让给他。”在一次省级优秀共产党员评比活动中,陈教授的同事说,九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没有拿过一次优秀班主任,而且多次都是评到他,又让给别人,这样的人不评优秀共产党员还有谁呢。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他代替家长替12位做手术的学生签字,资助家庭贫困学生,用行动诠释优秀共产党员的名称。当然,在这背后,也有哲学的睿智。
大学毕业后,陈教授曾经有一次台阶比较高的从政机会,心血来潮的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大量翻读了管理学、运筹学、领导学、人才学类的书籍论文。洞察官场的父亲建议儿子继续做学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管理学的知识,在他任系主任、教务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学院院长、高教研究所所长、分党委书记等多个岗位工作发挥得淋漓尽致。期间,他秉承着好管理者应具备强大的心理包容力理念,与人为善、真诚服务,兢兢业业,并曾应邀在报刊发表文章“知识分子应淡化当官心态”。管理者陈教授在工作时以书缄为令,以理服人,用书卷气息为教务工作带来新的风气。在他的带动下,星期二下午曾是教务处集中学习高教理论时间。教师自己买书是知识再构建的过程,老师买书就像木匠买工具,自己不补充知识,不渴求知识与真理,又如何能教学生呢?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教事业的陈教授也有自己的担忧,“中国的大学教育是文凭教育,中学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本,是教材培养出来的人,这也是一代人缺乏创新的根源。”教材知识先有结论再举例论证的演绎式推论,比起先有现象问题再一步步得出结论的归纳式推论,少了思考探索的过程。所以陈教授总要求学生课外多读原著与论文,这个过程恰恰是教育的必需之路。印度一位哲学家说“当你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了一个行为;播下一个行为,就收获了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收获了一种命运。”陈教授坚持教育的意义就是要从习惯、行为、性格上指引学生,带给他们命运一点改变。
作为有长久阅读经历的读者,陈教授在社会互联网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游刃有鱼。互联网网状式的“超阅读”有利于思维的发散,见微知著。现代生活碎片化的时间需要互联网阅读。但线性式的传统阅读是社会必不可少的营养品。传统阅读能直击内心的思想,和灵魂对话。现有藏书一万多册的陈教授仍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的养分,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的日新月异,如何更好地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如鱼得水般戏游,陈教授有自己的见解。“人要及时“充电”,就像给手机充电,给大脑补充能量”。钱伟长曾说“一名大学毕业生,三年不读书,就应该被淘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21世纪的“终生学习”概念。在举国团结一心,朝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康庄大道上,唯有引导国人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营造全民读书的社会氛围,梦想才不会成为一句口号,梦想的舞台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学无止境恒探索,梦想有道书筑台。
记者后记:采访过程中陈教授谈到读书打开的话匣子就合不上来。整个采访过程中,陈教授旁征博引,事无巨细,展现了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者气派。篇幅限制,不能一一展现,深表歉意。此外,陈教授歉逊有礼、亲切平近的个人魅力让采访毫无压力。现场感受陈平辉老师的话,就像和熟悉的智人交谈,是一种心灵的成长和享受。
陈平辉: 江西南城人,教授,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硕士导师,江西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学术兼职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会理事、江西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文艺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西省现代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抚州市语文学会会长。
文/新闻中心钟桂英
Copyright © 新疆自驾游价格联盟@2017